聯絡資訊
LINE ID:
聯絡資訊
LINE ID:

沒有人喜歡遇到拖油瓶,無論是在團隊中還是生活裡。
我們都希望自己能成為那位對群體和自身都有滋養建設的人。然而,這並不是透過「多做什麼」來實現,反而是「少做什麼」。
中國千年的哲學精髓,其實就在「減法」之中,而非「加法」。
最耳熟能詳的經典——《心經》、《金剛經》,其核心思想無不圍繞著「非」「無」「不」「離」「空」這些字眼。它們揭示了一條減法的修行之路。
舉一個例子,有人在公開場合辱罵了你。你有兩個選擇:
你覺得哪一個選擇代價更高?損失更重?
再比如夫妻吵架,你也有兩個選擇:
哪一種選擇,讓你背負的痛苦更多?
或許,我們真正活著的,不是環境,而是自己的心境。真正讓我們痛苦的,不是事情本身,而是我們用「對治」的方式面對它,認為問題一定需要一個「方法」解決。
我們苦,是因為知道太多「道理」。
而真正的道,是「減方法」,不是「加方法」。
有人會說:「這很難。」
但這個「難」從哪裡來的?是不是來自於我們自己?如果你點頭,那麼,隨喜您——因為保持這份覺察下去,您已經開始開悟了。
真正能醫治我們苦的,只有我們自己。
放不放過自己,其實只在一剎那之間。
你的世界裡,沒有任何一分一毫不是來自你自己。
痛是本能,苦是定義;有念是自性,有執是習性。
上一次的分享會中,我們提到「身(相)/心(用)/靈(體)」。
念(今+心)是自性靈體的作用,通過身來顯相。然而,當心的作用被共識定義所僵化,就像花盆中的土被根攀結成土塊,原本鬆軟的土壤就難以再生長出新的生命。
人生其實很簡單,沒有真正的來,也沒有真正的去。一切都只是心在打圈圈而已。
我們一天內可能已經六道輪迴了無數次,而一生的財富也可能都花在這些「車馬費」上了。如果省下這些耗費,想窮都難,對吧?哈哈哈!
